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活动聚焦重庆海事船舶污染防治工作
近日,由中宣部组织的第三批“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活动,走进重庆海事基层一线,深入探访船舶污染防治“零排放”治理模式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8月13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团的央视记者,来到朝天门港区,走进重庆两江游轮,对重庆海事“零排放”治理模式的工作成效进行了深入采访,通过中央电视台、央视客户端,详细报道了重庆海事在保护长江生态、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的明显工作成效,进一步扩大了重庆海事的社会美誉度。报道原文如下:
两江交汇,浩荡东流。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对入境和出境的水质监测发现,长江在重庆奔腾了近700公里,水质却不降反升。这道关口是如何守住的?
不只是岸上的排污要管住,来自水面上船舶的污水排放也同样被严格监管。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像这样一艘船一天可以接待2000位游客,大约会产生3吨的生活污水。以往这些污水是要经过船上的一个环保设备进行达标处理后,经过这个黑色的管道直排到江水里,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管道接近舱壁的位置被硬生生地截断了。那么这些污水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些船只上产生的污水都会被统一地收集到这个蓝色的生活污水储存柜内,靠岸以后将会把这些污水统一地运送到岸上污水处理厂,进行更加专业环保的处理。
如今,在长江重庆段,所有船只的污水已全部实现不向江水直排。
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监管科副科长 杨阳:现在长江重庆段每年有28万吨的船舶污水会转运上岸,进行环保达标的处理。
(发布:代琳琳 审核:周艳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